相信平時在觀看好萊塢大片的時候,有一個場景我們非常熟悉:主角手一揮,眼前就會出現一塊立體的虛擬的顯示屏,屏幕上的內容主角可以在空中任意切換,甚至還能夠通過它實現與遠在千里之外的人面對面交談。其實這就是全息投影技術,只是現實中這種技術還沒有這么先進。
但是在我們生活中,全息投影技術也在廣泛的應用開來,那這種技術從何而來,未來又將往何方去呢?今天我們就來真正的了解一下全息投影技術。
全息投影技術是屬于3D技術的一種,原指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
1947年,英國匈牙利裔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發明了全息投影術,他因此項工作獲得了197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其它的一些科學家在此之前也曾做過一些研究工作,解決了一些技術上的的問題。
丹尼斯·蓋伯
之后隨著科幻電影與商業宣傳的引導,全息投影的概念逐漸延伸到舞臺表演、展覽展示等商用活動中。但我們平時所了解到的全息往往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全息投影,而是使用珮珀爾幻像、邊緣消隱等方法實現3D效果的一種類全息投影技術。
2010年日本 初音未來
2010年,日本著名的虛擬偶像初音通過全息投影技術亮相演唱會。
在安德烈·羅米爾·揚和科多扎爾·布羅德斯的演唱會上,美國的已故嘻哈巨星圖派克·阿瑪魯·夏庫爾以虛擬影像的方式重登舞臺,不僅可以在臺上載歌載舞,甚至還可以來回走動并與臺下的觀眾打招呼,一切都看起來非常真實,引了粉絲們的激烈討論。
星圖派克·阿瑪魯·夏庫爾
2015年春晚,李宇春的節目《蜀繡》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她在表演時突然分出三個分身,形成4個李宇春同臺演出的奇特場景。類似的技術在舞臺上應用還有更多的案列典范,看起來科技感十足。很多人都在用“全息投影”來稱呼它,但很遺憾,這些都不是全息投影技術,它們的真名字叫做佩伯爾幻像,雖然與全息技術效果類似,但它與真正的“全息投影”還相差甚遠。
《蜀繡》
1862年,由科學家約翰· 佩珀爾發現的“佩珀爾幻象”( Pepper Ghost)原理,是目前最常用的“偽全息”技術。
早期“佩珀爾幻象”在舞臺劇中的應用
如圖所示,在舞臺前呈45度角放置了一塊透明玻璃,表演者在舞臺下進行表演。將燈光打在舞臺下的表演者身上,然后透過玻璃便可以把表演者的影像再現在舞臺上的特定區域,猶如憑空出現的“鬼影”一樣。佩伯爾幻像是一種很巧妙的光學錯覺技術,但它的原理并不復雜。
燈光照射在真實表演者身上,透過玻璃映射在舞臺上的特定區域就形成了上圖中的虛擬影像,這就是佩伯爾幻像的成像過程。
而今天在搭配了CG技術和高亮度燈光之后,佩珀爾幻象表演可以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佩伯爾幻像原理圖
從上圖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無論是虛擬偶像初音還是已故的嘻哈巨星,它們能夠登上舞臺都是通過了巧妙的光學錯覺技術來實現的。
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電影中的全息投影無論在任何角度觀看都不會影響視覺效果,同時人還可以從立體影像中直接穿過去。
而全息膜投影技術需要觀眾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立體畫面,同時四周的場景也需要較為黑暗,所以說如今的全息投影技術和電影中演繹出效果還相去甚遠。
真正的全息投影短時間內還難以實現,據了解現在已經有實驗室做到了不借用任何介質,單純在空氣中實現全息投影,但技術還不夠成熟。首先這種方式的成本過于高昂,難以實現大規模商用,其次包括畫質、顏色等問題也還沒有解決,所以短時間內真正的全息投影還只能出現在實驗室中。
雖然還存在缺點和不足,但就目前來說通過全息膜投影技術實現的立體影像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也帶給了我們帶來一次次的震撼。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會展、舞臺演出等行業。
聲明 |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