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開始流傳,文章稱,不少特色小鎮資金鏈斷裂、商戶逃離甚至淪為“空城”,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于爛尾、倒閉狀態,成都龍潭水鄉、余姚??托℃?、常德德國小鎮、白鹿原文化村等曾今都是網絡有名的網紅打卡點,典型的案例是投資3.5億的陜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后人氣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而且目前全國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于爛尾、倒閉狀態,特色小鎮從盛極一時到扎推關閉,最終淪為無人鎮。
2007年18個省份在政策的支持下,相繼推出打造當地獨具一格的特色小鎮計劃,總數超過1000個,這是文旅小鎮發展的巔峰時期,各種特色小鎮的推出營造了大量的網絡打卡圣地,也為這個行業積累的了大量的噱頭,可如今廢棄的建筑、清冷的街巷、緊閉的店鋪卻成了這些文旅小鎮的末路,成功的特色小鎮十不存一,這個曾站在風口上的新型文旅產業,以這種方式再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為何風風光光的文旅小鎮最后會落得如此下場,首先是作為一項新型的沉浸式文旅產業,前期投入勢必不是小數目,以陜西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為例,耗資3.5億元開業當天接待游客高達12萬人次,之后便下坡路走到底,不得不拆除告終,投資太大,回報周期太長,沒有后續資金支持很難繼續運營下去,第二盈利模式單一,當前還是有太多的文旅項目主要的盈利模式還是以門票為主,這更是加長了回報周期,其次大多數的沉浸式文旅項目內容單一,缺乏合理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內容輸出,導致游客文化體驗感弱,沒有根據當地世界情況挖掘當地歷史文化故事,打造獨特IP,簡單模仿嫁接無法長期的吸引游客。
歸根結底沉浸式文旅項目的發展需要可持續運營,以及扎根在項目深處的歷史文化,必須既重“形態”,更重“靈魂”,打造打造獨特的文旅IP及探索新型有效的沉浸式項目運營模式,這樣才能進的起市場的考驗和得到游客的認可。